close

愛潑斯坦案在摧毀我們對政府的信任 00.jpg
米高·斯奈德(Michael Snyder)2025年7月8日

《數月前說了正義即將到來後但至今卻什麼也沒看到:愛潑斯坦案在摧毀我們對政府的信任》

我不認為美國的政府機構在處理愛潑斯坦案件上還能做得更糟了。幾個月來我們一直被承諾,會有各種令人震驚的內幕即將揭露,正義終將得以伸張。我們都信了,因此耐心地等待執法官員履行他們的職責。但現在我們卻被告知,調查已終止,案件結束,不會再有任何起訴。
這意味虐待年輕女孩的有權有勢之人將全數逍遙法外。而我們這些膽敢提出異議的人,卻被貼上「陰謀論」的標籤並被要求閉嘴。這是無法接受的。事實上,無論在哪個想像中的世界裏,這樣的情況都是無法被接受的。
根據谷歌AI的資料顯示,愛潑斯坦的性販賣行動有 「超過1000名受害者」...
「根據司法部和FBI最近的報告,對愛潑斯坦行動的調查證實,他透過多年的性販賣,傷害了超過1000名受害者,其中許多是未成年少女。」
他的性販賣活動的規模遠遠超過一個地點,被形容為國際性的販賣集團。受害者的證詞和法庭文件中的資訊顯示,女孩被以各種方式招募和剝削,通常是透過職業幫助或財務援助的承諾。其中有些受害者年僅14歲。
這些受害者中,有許多人在法庭上指證她們曾被有權勢的男性性侵。
在其中一些案件中,我們實際上有這些受害者與這些權貴男子的合照。
例如,現在幾乎所有人都看過安德魯王子與朱弗里(Virginia Giuffre)的合照了。2021年,朱弗里將安德魯王子告上法庭,而此案於2022年初達成庭外和解...
「《朱弗里訴安德魯王子案》是一宗在美國聯邦法院提起的訴訟案件,由朱弗里(婚前姓羅伯茲)控告英女王的次子、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性侵。朱弗里根據紐約州的《兒童受害者法》提起訴訟,聲稱她在2000年代初年僅17歲時,在遭到美金融家暨定罪性犯罪者愛潑斯坦的人口販運後,被迫與安德魯王子發生多次性關係。安德魯否認朱弗里的指控。該訴訟於2021年8月在紐約南區聯邦地方法院提起,並由資深地方法官卡普蘭(Lewis A. Kaplan)負責審理。」
「朱弗里與安德魯於2022年2月達成庭外和解,並於同年3月由雙方協議撤訴,案件未進入審判程序。」
朱弗里的案子顯然非常有力,因為據報導安德魯王子向她支付了一筆巨額和解金...
「儘管安德魯王子將支付給朱弗里的金額並未正式公佈,但《每日電報》估計金額可能高達約1630萬美元,其中部份資金是由女王資助的,據稱她捐出260萬美元給朱弗里的反人口販運慈善機構。當時的威爾斯親王;現今的查爾斯三世國王;據報同意將大部份資金借給安德魯,並規定他須在出售其位於瑞士的滑雪別墅後償還。若未能償還貸款,將從他繼承女王遺產的份額中扣除。
2022年3月8日,BBC報導和解金已支付,但具體金額仍未公開,也不清楚安德魯究竟如何籌措這筆款項。根據撤訴協議書的說明,雙方各自承擔自己的訴訟費用與律師費。到了2022年8月,《太陽報》報導稱和解金金額約為408萬,遠低於先前估計的數字。」
當朱弗里還在世時,她曾指控自己曾與許多非常有權勢的男性發生過性關係。
事實上,許多愛潑斯坦的受害者也都聲稱,她們曾與一大批有權有勢的男子發生關係。
但如今,這些人當中沒有任何一位將會為他們的行為付出代價。
這起案件原本是對美司法體系的一次考驗,而司法體系卻在最根本的層面上失敗了。
無數國人將不再信任政府。
甚至有些國會議員也感到極度憤怒。美聯邦眾議員伯里森(Eric Burlison)勇敢地就此案發聲,他指出,人民非常清楚自己正被欺騙...
「密蘇里州共和黨眾議員伯里森(Eric Burlison)發表了一系列類似的言論,要求公開所有尚未公佈的文件。」
伯里森在X上寫道:「司法部不能只是說一句『案件結束』,就指望國民接受。全面透明不是可有可無的,這樣的做法完全行不通。」
他甚至大膽聲稱,拜登政府可能正在掩蓋某些資訊。
他說:「沒有人相信這一切。要嘛他們在隱瞞什麼,要嘛就是無能,或者兩者皆是。」
我們不會就這樣算了。
我們被背叛了,而人民現在非常憤怒。
我不知道司法部和FBI要怎麼才能恢復他們的公信力。
正如馬斯克所指出的,他們最近的行為讓自己看起來像一群小丑。
馬斯克對愛潑斯坦案非常關注。
現在官方聲稱調查已結束,馬斯克警告說,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科技億萬富翁馬斯克於週一凌晨在社群媒體上展開一連串以迷因為主的抨擊,針對司法部聲稱惡名昭彰的性犯罪者愛潑斯坦所謂的『客戶名單』實際上根本不存在。」
「馬斯克在一連串的迷因貼文和對用戶的簡短回覆中,暗示聯邦政府保護這位已故戀童癖者的關係人,並且對司法部長潘姆邦迪(Pam Bondi)進行了冷嘲熱諷。」
「馬斯克陰沉地回應一位名為『Autism Capital』的用戶貼文表示『這是最後一根稻草。』該用戶提到潘姆邦迪曾在2月聲稱:『我現在手邊的桌上就有那份客戶名單,準備要審閱。』」
我從來沒看過如此多知名保守派聲音,對一個共和黨政府表現出如此強烈的憤怒。
讓我再舉幾個非常重要的例子。卡爾森(Tucker Carlson)表示,我們剛目睹的一切「老實說,是我一生中見過最瘋狂的事情之一」...
「但你怎麼能說,數千名孩童遭到性侵,卻說『我不打算查出是誰幹的』?你怎麼能這樣說!?他們真的這麼說了!順帶一提,潘姆邦迪曾在電視上說過,『我手上有虐待兒童的錄影帶』,我有密切追蹤這個案件,我也認識很多牽涉其中的人,如我之前說過的;但我完全不知道這件事。我真的不知道。什麼?幾千個孩子被性侵?那是誰幹的?那些人在哪裏?為什麼他們沒進監獄?這是司法部啊!太瘋狂了。這簡直是;這老實說,是我一生中見過最瘋狂的事情之一。而且我認為玩這種東西真的非常危險。非常危險。我不想看到革命,但如果你真的想要一場革命,那這就是你該做的事情。」
而格倫貝克(Glenn Beck)也警告說,如果執法機關不回頭是岸,「我們將永遠無法挽回已失去的東西」...
「愛潑斯坦案還沒有結束。」
「這是公眾信任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如果我們無法查明真相,」
「我們將永遠無法挽回已失去的一切。」
我完全同意他們2人的看法。
這是整個體制正接受審判的時刻。
遺憾的是,結果顯示;我們不及格了。

愛潑斯坦案在摧毀我們對政府的信任 01.jpg

米高1巴斯特(Michael Baxter)2020年7月8日
《緊追幕後線索:司法部翻案愛潑斯坦文件震驚MAGA陣營》

【Real Raw News】亞力士瓊斯(Alex Jones)情緒崩潰、當場落淚。MAGA派的意見領袖波索比克(Jack Posobiec)、瑟諾維奇(Cernovich)和班尼強森(Benny Johnson)在社群媒體上猛烈抨擊司法部。勞拉盧默(Laura Loomer)則要求潘姆邦迪辭職,除非特朗普先將她撤職。
對於一份外洩的司法部備忘錄,該文件聲稱戀童癖者愛潑斯坦並無「客戶名單」,且於2019年8月10日在紐約大都會看守所內自殺身亡,MAGA陣營的反應既激烈又尖銳;是對司法部嚴厲的否定與譴責。司法部長潘姆邦迪成為主要箭靶,這也許並不冤枉她。
就在一個月前,她在餐廳被拍到對一陌生女子表示,司法部掌握「數千支」FBI自愛潑斯坦島搜索所得的猥褻影片。
她直接表示,許多影片內容是成人與兒童發生性行為。在接受福斯新聞專訪時,她聲稱自己正審閱桌上那批仍屬機密的愛潑斯坦相關文件,數量達數千頁。她的下屬;FBI局長帕特爾與副局長丹邦吉諾(Dan Bongino);曾大聲質疑愛潑斯坦之死存在疑點,並暗示監獄中那唯一安裝在他牢房外的監視器可能遭人破壞。然而,兩人近期都改口,表示他們未發現任何他殺證據。
司法部這番驚人的立場逆轉,讓整個MAGA陣營陷入震驚,如同挨了重重一拳。而那份外洩備忘錄;甚至連邦迪本人都沒有簽名;更像是徹底致命的一擊。
她缺席的簽名,讓外界產生陰謀論,懷疑那份備忘錄可能是偽造的,但在昨天的白宮記者會上,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Karoline Leavitt)在面對福斯新聞白宮記者彼得杜西(Peter Doocy)提問時,證實該備忘錄屬實。遺憾的是,萊維特對問題的回答避重就輕,閃爍其詞。
這個龐大又複雜的事件,最終必須被凝聚成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翻案?
邏輯上只剩2種可能:要嘛當時我們被騙了;要嘛現在我們正被騙。
假設愛潑斯坦是被謀殺的,且司法部確實掌握一份客戶名單,為什麼司法部現在卻選擇有效地結案,卻不公開真相?
自由派人士,甚至馬斯克,都想讓我們相信特朗普的名字出現在愛潑斯坦文件的每一頁上。然而,常識輕易駁斥這種說法;拜登政府以及已故司法部長加蘭(Merrick Garland)擁有無限制的愛潑斯坦文件存取權。如果文件中有確鑿證據指控特朗普犯罪,拜登和他的主子奧巴馬早就會將這些資訊廣為宣傳,以摧毀他們的死敵特朗普。因此,指控特朗普在愛潑斯坦島上與女性嬉戲,無非是試圖暗殺總統的名譽。
不過,總統的支持者理應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為何司法部會出現這種翻案行為。
而這個答案,很可能與邦迪本人關係更大,而非特朗普。
據本台獲得的一名司法部內部人士匿名爆料,該人士因擔心報復而要求保密,他透露:在該備忘錄撰寫前3天,2名身穿深色西裝、戴着墨鏡的外國男子拜訪了位於華盛頓特區賓夕法尼亞大道 950 號的邦迪辦公室。2人講話帶有阿爾巴尼亞口音,英語斷斷續續。上午10點40分進入潘姆邦迪辦公室,10點55分離開。
消息人說:「他們有訪客證,說是要和邦迪談愛潑斯坦的事。不清楚他們談了什麼,因為她的辦公室隔音非常好。他們來了又走,邦迪沒有向任何人提及這次會面。」
只有一消息來源談論這場秘密會面並不能證明什麼,而本台也尚未能證實該說法。但如果屬實,就令人質疑:這2名男子究竟是誰?他們和愛潑斯坦有何關係?

愛潑斯坦案在摧毀我們對政府的信任 02.jpg

威洛托西(Willow Tohi)2020年7月8日
《優生學陰影下的前景:米非司酮的黑暗根源與克林頓聯手洛氏人口控制帝國》

1993 年,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宣示其目標是讓墮胎「安全、合法且稀少」。然而,在這套言辭背後,他的政府卻優先推動醫學墮胎藥物米非司酮的發展,儘管存在倫理疑慮與企業的猶豫。內部資料顯示,這是一場政治、製藥利益與人口控制組織共同協作的計劃,旨在加速一種風險爭議性的藥物核准。
如今,化學墮胎占終止妊娠比例超過6成,出生率也跌至歷史新低,克林頓的策略引發了關於隱藏動機及長遠社會影響的嚴肅質疑。

不情願的製造商與政治強迫手段
米非司酮的法國製造商羅賽爾-尤克拉夫(Roussel-Uclaf)最初抗拒在美國銷售該藥,擔心法律責任與公眾反彈。在克林頓政府的壓力下,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凱斯勒(David Kessler)制定了一套策略,向法國官方及德國藥品監管機構施壓。司法觀察組織的文件後來證實,食藥局以非同尋常的方式為製造商提供賠償保護,同時推動藥物核准。政府最終促成專利權移轉給洛氏基金會資助的人口委員會,批評者將此視為一場隱秘的聯盟,意圖推進人口控制議程,而不顧藥物安全疑慮。
人口控制:隱秘的背景
由洛克菲勒約翰·三世(John D. Rockefeller III)創立的人口委員會,長期推動針對邊緣化社群的「生育減少」政策。克林頓的盟友,如羅伊訴韋德案的律師韋丁頓(James Weddington),公然將墮胎視為限制「受教育程度低、健康狀況不佳族群」的工具。克林頓本人亦與這些目標一致,在1994年聯合國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上呼籲全球人口增長減速。這些目標呼應冷戰時代的優生學理論,並與卡內基與洛氏等基金會的資助有關,這些基金會過去曾支持強制絕育與嚴格的生育政策。
風險與衰退的遺產
米非司酮核准廿年後,約有11%的使用者面臨嚴重併發症,而監管放寬使得該藥可在無醫療監督下線上銷售。美每年約有超過64萬起化學墮胎案件,同時出生率接近歷史最低點。反墮胎支持者警告,系統性剝削已成形,他們指出敗血症、大出血和精神創傷等病例呈指數級上升。
2020年,前輝瑞律師漢恩(Stephen Hahn)主導的食藥局規則變更,更進一步削弱了安全標準。批評者認為,這種將便利性置於監管之上的做法,暴露出更深層的倫理失敗。

從政治勝利到人口災難:克林頓運動的代價
克林頓推動米非司酮的背後,掩蓋了其源自地緣政治人口控制的本質。人口委員會的使命在於抑制全球生育率,這與雷根時代通過人口下降來破壞共產經濟的策略不謀而合;而這一策略在克林頓白宮被改作內政手段。
文件顯示,白宮與外國官員的會談曾將墮胎權與貿易協議、降低福利成本聯繫起來,主張讓弱勢群體生育更少子女。到2000年代,這項政策旨在縮減少數族裔及低收入群體的出生率;這是一種偽裝成生育選擇的優生學願景。
如今,後果十分嚴重。新英格蘭諸州出生率低於替代水準,化學墮胎成為鄉村地區終止妊娠的主要方式。史丹佛的人口學家警告,勞動力將萎縮,醫療系統面臨財政危機,社會結構亦將破碎。
馬斯克關於「文明崩潰」的警告,更加劇了人們對克林頓反生育政策遺產的質疑。食藥局現正面臨關於米非司酮非標籤用作避孕的訴訟,該藥被部分女性反覆使用以推遲生育,導致出生率進一步下滑。

面對後果的清算
米非司酮事件象徵着意識形態與意外後果的危險交會。這款藥物誕生於政治務實與隱藏議程之中,克林頓時代的快速核准加速了人口危機的到來。隨着出生率崩潰、社會穩定動搖,即使是中間派人士也開始質疑,追求「生育權」是否犧牲了世代延續的基礎。
如今,政策制定者在討論促進生育的政策,例如兒童津貼及限制墮胎經費,這場清算的賭注已攸關生存。克林頓的願景或許重塑了生育政治,但其代價;不穩定的人口未來,可能將定義未來的世紀。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g Awake 的頭像
Big Awake

醒覺大勢頭

Big 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